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5:40:46   浏览:802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

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


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

公告第一○五号


  《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经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9年1月21日通过,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9年3月31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〇〇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

(2009年1月21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9年3月31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对消防、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民用航空、核电等安全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各负其责、公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区政府)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工作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区政府应当将安全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增加安全投入。

  第五条 市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金额用于工伤事故预防。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条 市、区政府应当开展安全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市、区政府应当公开安全管理信息,将存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单位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安全责任事故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负有进行安全管理宣传教育的义务,应当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在公益性广告中安排安全管理宣传教育的内容。对违反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舆论监督。

  第八条 市、区政府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安全管理行政责任制度。

  市、区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别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对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九条 市、区政府应当将各部门安全管理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市、区政府应当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或者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十条 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民主监督,依法参加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安全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市、区政府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代表本级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及综合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工作。

  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

  第十二条 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当根据本辖区安全管理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安全检查计划、方案,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行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向社会公布检查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成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及时处理,并监督检查处理结果。

  第十三条 市、区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有关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在职责范围内做好本区域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管理情况。

  第十四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计划、方案,依法对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安全监督检查可以采用联合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抽查等方式进行。

  生产经营安全检查的重点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或者专职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安全标志的设置、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等情况。

  公共场所安全检查的重点为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和使用、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危险警示标志的设置、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等情况。

  第十五条 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所在部门应当及时移送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负责监督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理决定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存在违法行为或者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并可以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依法予以扣押、查封。

  有关单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采取拆除、销毁等措施。

  发现重大事故隐患,随时有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停止人员密集的活动,并在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内发布安全警示。

  第十七条 属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管理事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应当依法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协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八条 市、区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与安全管理有关的信息应当联通共享。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市、区安全管理委员会以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管辖范围内发生各类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单位及其负责人进行警示教育。

  第二十条 监察机关应当定期检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通报相关部门。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其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监察机关应当依法调查处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未认真履行前两款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建立安全管理社会监督员制度。由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的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以及新闻媒体代表担任安全管理社会监督员,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管理单位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以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安全管理社会监督员有权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安全隐患、违法行为。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依职权立案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抄送安全管理社会监督员。

  安全管理社会监督员可以查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检查纪录,可以参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安全监督管理中的调查活动,列席有关工作会议。但与调查事项有利害关系的除外。

第三章 生产经营安全管理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矿山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或者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主任。

  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商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应当配备安全主任或者委托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和考核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仍应当承担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签订委托协议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委托情况书面告知所在地的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委托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下列人员应当经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一)矿山企业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

  (三)安全主任。

  前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参加专门的安全培训,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本条第一款规定考核的,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下列人员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一)新进从业人员;

  (二)离岗三个月以上或者换岗从业人员;

  (三)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后的有关操作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对在岗从业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从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七条 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广东省规定的标准,提取安全费用,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第二十八条 发生生产安全重伤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进行专项的自我评价。

  下列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安全性评价:

  (一)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的交通运输企业;

  (二)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一年内累计发生五次以上重伤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一次三人以上重伤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将安全评价结果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并书面报告组织事故调查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制度,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事故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和应急方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对非本单位原因造成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消除或者难以消除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及时向所在地的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车间、仓库、厨房用作员工宿舍。生产、经营、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冲、剪、压、切设备和木加工机械等设备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安装有关安全防护装置。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指导、监督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下列危险作业,应当制定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并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确保遵守操作规程和落实安全措施:

  (一)爆破、吊装;

  (二)建设工程拆除;

  (三)在高处进行维修安装、外墙清洗等作业;

  (四)临近高压输电线路、燃气管道作业;

  (五)在有限空间内作业。

  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前款作业的,应当与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

  第三十三条 从事高层建筑物外墙清洗、户外维修安装等危险作业,应当配备相应的安全技术人员和设备设施,并具备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从事该项经营活动。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章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 公共场所的管理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二)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并将检查、消除情况记录存档;

  (三)确保该场所实际容纳人数不超过设计的最大容量;

  (四)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

  (五)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六)制定应急疏散方案,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前款规定的公共场所包括影剧院、歌舞厅、文化宫、网吧、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文体娱乐场所和旅游景区;宾馆、酒楼、商场等商业经营场所;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场所;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其他对公众开放、人员聚集的场所。

  第三十五条 在公园、旅游景区、广场、公共道路、体育场馆、会场、展览馆等场所,举办下列单场次预计参加人数在一千人以上大型活动的,承办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安机关批准后方可举行,公安机关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体育比赛、民间竞技等体育活动;

  (二)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

  (三)产品展览、商品展销等活动;

  (四)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民间传统活动;

  (五)庆祝、庆典、人才招聘会等活动;

  (六)名人签名等宣传活动;

  (七)现场开奖的彩票发行活动;

  (八)其他大型活动。

  影剧院、音乐厅、公园、娱乐场所等在日常业务范围内举办的活动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十六条 大型活动承办者应当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证活动场所的设备、设施安全运转;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维护现场秩序,采取控制和疏散措施,确保参加活动的人数在安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第三十七条 鼓励大型活动的承办者为参与活动的公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对大型活动负有安全管理监督职责。大型活动举行前,应当对活动场所进行实地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当书面通知承办者予以整改。在活动举行前未能整改合格的,责令暂停举行活动;拒不整改的,责令停止举行活动。大型活动中,应当维持活动现场周边的治安、交通秩序;对现场秩序混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依法处置。

  第三十九条 文体娱乐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使用火炮。但经市政府批准的除外。

  第四十条 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烟花爆竹燃放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向市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烟花爆竹燃放活动燃放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焰火燃放安全规程和经许可的燃放作业方案进行燃放作业。

  对危险等级较高的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烟花爆竹燃放活动,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对城市道路、桥梁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巡查制度,制定应急预案;

  (二)建立健全道路、桥梁养护责任机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障措施;

  (三)在养护、维修作业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

  城市道路、桥梁损坏影响通行安全时,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告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严重影响通行安全时,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封路、封桥措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二条 禁止盗窃、破坏、非法销售、非法收购城市道路上设置的各种井盖、沟盖、交通指示牌及其他市政设施。

  井盖、沟盖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的,产权单位知悉后应当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及时予以更换、补缺或者正位。

  第四十三条 游泳池、海滨游泳场等游泳场所的管理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配备相应的救生人员;

  (二)保证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设有能通观全场的监视(指挥)台、通讯联络广播设施和载有管理规则及其他必要事项的告示牌;

  (四)配备与游泳场所相适应的救生设备和器材;

  (五)海滨游泳场应当设置表示危险区域的标志和安全网。  

  第四十四条 大型游乐设施运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游乐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并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维修和改造。

  大型游乐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对游乐设施进行安全检验。未经安全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十五条 户外广告设施产权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和本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设置广告,确保户外广告安全使用。

  户外广告设施产权单位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和维修制度,保证户外广告设施安全使用;遇有台风、汛期等特定气候条件,应当事前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户外广告安全管理的需要,加强户外广告安全性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加强有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建立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巡查制度,对改变房屋承重结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劝阻,或者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做好防止物业管理区域内高空坠物等安全防范工作。

第五章 应急救援

  第四十七条 市、区政府应当根据安全事故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安全事故的,应当优先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第四十八条 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建立单位自救、区域互救、政府救援的应急防范救援体系,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提高对突发性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的管理责任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

  第四十九条 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单位应当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指定专、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或者与周边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负责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五十条 市、区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专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专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本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备案。

  第五十一条 市、区政府应当按照应急救援的需要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救护队伍。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行业的需要,指导供水、供电、供气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

  第五十二条 发生安全事故,有关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统一调动指挥应急救援所需的人、财、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未配备安全主任或者未委托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未安装有关安全防护装置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未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

  第五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每无证一人处五千元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二万元。

  第五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规定进行危险作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燃放烟花、爆竹或者使用火炮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燃放和使用,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破坏城市道路上设置的各种井盖、沟盖、交通指示牌及其他市政设施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非法销售上述物品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盗窃、非法收购上述物品的,由公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及时更换、补缺或者正位各种井盖、沟盖的,每处处一千元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未设置游泳场所相应安全设施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一万元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致使户外广告存在安全隐患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政府、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的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经调查确认承担领导责任的,由其任免单位给予降职或者撤职处分。

  第六十三条 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管辖范围内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根据情节和事故等级,给予通报批评或者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六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履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不当,给被检查单位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由市政府另行制定具体办法的,市政府应当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

  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规定罚款处罚的,市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制定具体处罚办法,与本条例同时施行。

  第六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事业费管理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事业费管理的通知
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最近,有的省市审计机关在对民政事业费的审计中,发现存在着挤占、挪用、截留、私分民政事业费(主要是救灾款和抚恤款)用于基建、购车和弥补行政经费开支不足,以及财务管理混乱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性质比较严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对民政事业费
的管理,促进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特作如下通知:
一、民政事业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民政部有关规定执行。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坚持集体研究和“一枝笔”的审批制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借口挤占、挪用、截留和私分民政事业费。如发现有此类违纪问题,除追究直接人员的责任外,还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二、各地民政部门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民政部有关资金管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的财务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办法,完善民政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工作,建立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定期开展财务大检查和专项资金清理工作。今年的财务大检查
和专项资金清理工作要与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清理检查“小金库”的工作结合起来,将此作为一项维护经济秩序和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工作来抓。
三、民政系统各级计财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把关,切实负责,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在民政事业费的预算争取、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上,要主动配合有关业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贯彻落实民政部“财务统管”的有关规定和全国民政计财工作会议的精神。同时,加强对基
层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民政系统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对民政事业费的综合监督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应主动配合财政、审计、银行、纪检和监察等部门,加大对民政事业费的检查力度。各地要在第三季度集中开展民政事业费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及时报告,确保民政事业费正常合理的使用。各地民政事业费
使用的检查情况望及时报民政部。



1995年7月20日

关于发布《通信规划备案管理工作细则》和《国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及传输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细则》的通知

信息产业部


关于发布《通信规划备案管理工作细则》和《国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及传输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细则》的通知


国家邮政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各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和经营单位:
为实现规划备案和传输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电信建设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通信规划备案管理工作细则》和《国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及传输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细则》,现予印发,请各相关单位遵照执行。



附件:
1、通信规划备案管理工作细则
2、国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及传输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二○○二年三月五日


通信规划备案管理工作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通信业的规划工作,实现通信规划备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通信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和通信规划建设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规划备案的目的主要包括:

(一)对下属机构和企业的规划及实施进行指导、监督;

(二)为行业管理提供依据;

(三)加强规划间的协调与综合平衡;

(四)促进信息交流。

第三条 以下规划必须上报备案(以下简称报备):

各省行业五年规划和滚动规划。

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企业(或单位)所编制的本企业(或单位)五年规划、滚动规划、传输网五年专题规划。

自身拥有或计划拥有物理传输网络的专用电信网的建设企业(或单位)编制的本企业(或单位)传输网五年专题规划。

其他规划和其他企业(或单位)的规划是否报备由企业(或单位)自定。

第四条 各省行业规划,拥有跨省的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企业(或单位)的规划,报信息产业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公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专用电信网建设企业(或单位,包括跨省企业在当地的子公司、分公司等设立机构)的规划,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

第五条 各省行业五年规划应于规划期第一年一月底前报备。

企业(或单位)五年规划、传输网五年专题规划应当在国家每个五年规划期开始前报备。

行业滚动规划、企业(或单位)的滚动规划应于当年一月底前报备。

第六条 规划报备的文件应包括:

(一)报备说明;

(二)规划文本;

(三)信息产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七条 报信息产业部备案的文件应提供一式十份,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的文件数量由各通信管理局自行确定。

第八条 报备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报备规划的编制过程、内容、审议程序及意见等基本情况简介;

(二)需要说明的重大问题;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备的行业五年规划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一)通信市场的预测;

(二)省内通信网络建设的现状和规划(通信能力、技术水平、投资及投资构成等);

(三)省内通信业务及服务水平的现状和规划(业务收入、主要业务的用户数和普及率水平等);

(四)省内电信码号资源的利用现状和规划;

(五)省内通信频谱资源的利用现状和规划;

(六)省内电信企业之间互联互通现状和发展;

(七)省内通信普遍服务的现状和规划;

(八)应急通信及党政专网的现状和规划;

(七)省内网络及信息安全的现状和对策;

(八)通信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现状和规划。

第十条 企业(或单位)报备的五年规划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一)市场预测;

(二)通信网络建设的现状和规划(通信能力、技术水平、投资及投资构成等);

(三)业务及服务水平的现状和规划(主要业务、用户数、服务质量等);

(四)经营状况及规划(经营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

(五)号码资源、频谱资源的利用情况与规划;

(六)互联互通情况;

(七)通信普遍服务的承担情况和规划;

(八)网络及信息安全的情况及对策;

(九)本企业(或单位)五年重点建设项目框架。

第十一条 行业和企业(单位)滚动规划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同五年规划,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内容可适当简化。重点说明上年规划完成情况和当年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当年建设项目框架、资金估算和资金筹措计划等。

滚动规划与五年规划的规划期相同时,可不编制和报备滚动规划。

第十二条 企业传输网五年专题规划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一)传输网发展现状(容量、技术水平等);

(二)传输网发展需求预测;

(三)传输网发展思路和目标;

(四)传输网路由图(含现状和规划);

(五)规划期内传输网建设项目框架(路由、规模、建设时间、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十三条 信息产业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对报备规划进行审查。

非本细则第三条要求必须报备的规划,信息产业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自行确定是否审查。

第十四条 信息产业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的综合规划部门在受理备案后,应将报备规划分送本单位内部其他有关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信息产业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审查备案规划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时,可以采取专家咨询或召开有关部门联席工作会议等方式进行审查。

第十六条 信息产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发现备案规划中存在违反国家法规和政策等内容,有权责令申报单位改正。

第十七条 信息产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受理备案规划30个工作日内未提出不同意见的,视为无意见。

第十八条 信息产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备案的规划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九条 未按本规定要求进行备案的企业(或单位),其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审查、审批事项,信息产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可不予受理。

第二十条 在备案过程中隐瞒重大事项的,或者备案规划中存在违反国家法规和政策的内容而未改正的,视同未备案。

第二十一条 国家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的,按电信条例第七十九条处罚。

第二十二条 国家邮政局五年规划和滚动规划应报信息产业部备案,具体可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及传输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内传输网建设管理,实现传输网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和通信规划建设工作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中国内传输网包括省际干线传输网、省内干线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采用的技术包括光缆、微波、卫星等传输技术。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国内传输网应遵守本细则。

第四条 信息产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作为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对全国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内传输网建设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对国内传输网规划和项目建设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了解和掌握国内传输网建设情况,协调网络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鼓励企业(或单位)间联合建设,不同企业(或单位)的网络互为备用和保护,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三)鼓励企业(或单位)充分利用已建网络资源,挖掘已有网络潜力,提高效益。

(四)提倡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

(五)要求企业(或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有关规定。

第六条 省际和省内干线光缆传输网线路建设是传输网建设管理的重点。

第七条 企业(或单位)国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实行行业审批制度。

国内传输网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实行行业初审制度。

第八条 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企业(或单位)、自身拥有或计划拥有物理传输网络的专用电信网建设企业(或单位),必须根据行业规划的要求,逐年编制本企业(或单位)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并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上报。

第九条 拥有跨省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企业(或单位)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报信息产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企业(或单位,包括跨省企业在当地的子公司、分公司等设立机构)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第十条 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滚动期为三年或五年。

第十一条 拥有跨省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企业(或单位)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传输网现状

1、传输网建设总体情况(传输网组网情况,采用的主要技术,省际、省内干线和本地的光缆、微波传输网的线路长度及光缆纤芯长度,卫星转发器带宽和卫星地球站数量等);

2、光缆、微波省际干线路由图,其中,光缆图上应标注各段的路由长度、光纤型号、纤芯数和纤芯空余数,微波图应标注各段路由长度和容量;

3、上一年度国内传输网建设总投资、资金来源;

4、上一年度省际干线传输网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二)本年度传输网项目建设计划

1、本年度新建传输网建设总规模、总投资、资金来源;

2、本年度新建省际干线线路项目路由、距离、容量、投资、资金来源等;

3、省内干线、本地传输网新建线路总长度和光缆纤芯总长度、投资以及资金来源等。

(三)到滚动期末间的传输网发展思路、目标及主要建设项目框架等。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企业(或单位,包括跨省企业在当地的子公司、分公司等设立机构)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传输网现状

1、传输网建设总体情况(传输网组网情况,采用的主要技术,省内干线和本地的光缆、微波传输网的线路长度及光缆纤芯长度,卫星转发器带宽和卫星地球站数量等);

2、光缆、微波省内干线路由图,其中,光缆图上应标注各段的路由长度、光纤型号、纤芯数和纤芯空余数,微波图应标注各段路由长度和容量;

3、上一年度传输网建设总投资、资金来源;

4、上一年度省内干线传输网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5、上一年度本地传输网建设总体情况。

(二)本年度传输网项目建设计划

1、本年度新建传输网建设总规模、总投资、投资来源;

2、本年度新建省内干线线路项目路由、距离、容量、投资、资金来源等;

3、本地网新建线路总长度、投资以及资金来源等。

(三)到滚动期末间的传输网发展思路、目标及主要建设项目框架等。

第十三条 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与传输网五年专题规划的规划期相同时,可不再另行编制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但要求该传输网五年专题规划中包含对应滚动专题规划的相应内容(滚动期第一年的具体建设项目安排等)。

第十四条 信息产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企业(或单位)上报的本年度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的45个工作日内给出批复意见。

第十五条 国内传输网跨省建设项目或国家规定限额以上项目,在按照国家建设程序申报审批时,应同时报信息产业部初审。国内传输网省内限额以下建设项目,在按照国家建设程序申报审批时,应同时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初审。经行业初审同意的项目方可获得批准。

计划单列企业按照项目审批权限自行审批的限额以下国内传输网项目,也须履行初审程序。

按照管理权限由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可直接申报项目审批,免初审程序。

第十六条 企业(或单位)申请项目行业初审或项目审批,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项目申报报告;

(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建设方案(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三)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四)资信证明。

第十七条 行业主管部门在收到项目初审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向项目审批单位出具行业初审意见。

行业主管部门在收到项目审批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向项目申报单位出具审批意见。

第十八条 对企业(或单位)当年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的有关批复意见,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视同对该滚动专题规划中国内传输网当年建设项目的行业初审意见。

对于已批准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中所列限额以下传输网建设项目,计划单列企业可根据权限自行审批,免初审程序。

第十九条 对于在已有传输线路上进行的传输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可以编制综合多个相关项目的总体建设方案申请初审,免具体项目的初审。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建设传输网的通信企业和单位联合建设国内传输网络。

联合建设项目地方参建各方应联合按一个项目申请初审和审批。

联合建设项目的申报内容,除按规定的内容外,还应补充各参加企业或单位各自的建设规模和投资。

第二十一条 参与军民合建项目的地方企业或单位,只能和经总参通信部批准的军队项目联合建设,并应联合按一个项目向国家计委或信息产业部申报。

第二十二条 参与国内传输网联合建设的各方必须在建设前签署联合建设协议,并明确联合建设的牵头单位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全国性网络联合建设协议报信息产业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网络联合建设协议报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信息产业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企业(或单位)申报的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传输网项目采取组织专家咨询、专家评审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出具批复意见。

第二十四条 信息产业部对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和传输网项目的审批和初审意见,抄送项目所在地的通信管理局。

各省通信管理局对省内传输网滚动专题规划和传输网项目的审批和初审意见,抄报信息产业部。

第二十五条 本地传输网项目的初审管理方式,由各省通信管理局自行决定。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